小区同学
美国ACCD艺术中心设计学院|产品设计|本科
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25Fall|IPD|硕士
宾大、美国西北大学、卡梅等顶尖院校offer
小区(Ou),来自四川成都,本科毕业于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(ACCD),主修产品设计。一直以来,他都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产品设计师,但在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中,他尝试跳出传统产品设计的范畴,去探索设计与工程、商业的跨界融合。小区的申硕文书是被我们评为“金牌文书”的代表案例之一。他在文书中不仅呈现了项目设计,他是怎样的设计师?也展现了背后的故事和情感。
他的文书
小区文书之一|开篇
你的文书写的是什么?
小区
“我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讲什么——我对收藏的情感、我设计项目背后的出发点,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是真实的、真诚的。最终,我们把“我对历史与记忆的思考”这条线,串联“我如何用设计回应用户情感”的作品项目,这篇文书既讲述了我作为设计师的思维,也讲述了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。我很感激导师不仅帮我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,还让我意识到,真诚的表达是最有力量的表达。
有了第一篇文书的经验,第二篇文书反而写得更顺,它源自我对历史与记忆的长期兴趣。我把“个人收藏与文化记忆”的线索,和“如何用设计回应社会责任”结合起来,讲述了一个有深度的设计者视角。
你的文书是如何构思的呢?
小区
其实,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些零散的想法整合成一篇有逻辑、有表达力的申请文书,更别说还要写两篇。比如面对学校常见的问题(“你能带来什么贡献?”),缺乏系统思考。”我一直有点害怕去谈“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”,怕别人觉得我视野太窄、太个人。那时候我能想到的结构就是:“我做的项目都来自我热爱的事情”,比如打鼓、旅行、看赛马。但这种方式太单薄,缺乏专业深度。
你的文书写的特别好,我们都称之为“金牌文书”,你有什么技巧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吗?
小区
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什么写文书的技巧,其实我一直都觉得,打动人心的申请,从来不是靠技巧堆出来的。如果一定要总结,我想分享的只有两点——真诚,以及全力以赴。
问自己:“Is this the best you can do?”这是我在ACCD 的一位教授留给我最重要的提醒。当我想到了一个让作品变得更好的方式,就去做。不要因为时间、精力、惰性放弃,而是去挑战自己的极限。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,而是没有逼自己做到。这不仅是做设计的态度,也是我对自己申请的要求:每一份呈现,都尽可能做到最好。
那你觉着写文书要如何兼顾真诚和深度?
小区
很多人写文书时会担心内容“不够硬核”,我一开始也是。和蓝萱导师讨论后,我们找到了一个更有力的切入点:用我自创的“新元素设计”方法论,串联起三个项目。这不仅赋予了文书清晰的逻辑,也展现了我在设计思维上的成熟度。每个项目讲的不只是技能和结果,而是从真实动机出发,回应了用户的情感需求。
真的要特别感谢我的梨导师蓝萱,她从我想要的表达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可以深化的想法,并帮我捏出了一个清晰的核心方向。她引导我去正视我的担心,并把它转化为一种有力的表达:“我的设计之所以打动人,正是因为它源于我对某些生活片段、历史记忆的共鸣。”
“新元素设计”链接作品集
这两篇文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,它们既讲清了我是谁,也讲明了我为什么这样设计。真诚从来不是与专业对立的,只要找到合适的结构,真诚就是最大的力量。
蓝萱 | Lan
一只梨HCI、UX方向亲友导师团
麻省理工MIT城市研究硕士
(stem专业, 75%奖学金+10w助教金/学年)
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
米兰理工大学CSC国家公派交换经历
建成环境研究、数据可视化、交互设计领域持续探索
多项实际空间建成项目经历、产品实习
及获奖经历 (城市数据、空间设计、产品交互等)
面试 = 选校
你美本之后继续申美硕,文书又写那么棒,你觉得美本背景申美硕更轻松吗?
小区
我并不觉得“美本”这个标签就意味着申请会更轻松。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,真正起作用的,是我在本科学校所接受的训练方式和它带来的成长。
图片来源ACCD IG
我本科就读于 ACCD(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),这所学校的教学方式跟很多地方都不一样。它不是培养你去迎合行业标准,而是逼着你去找到自己的风格。我们的教授几乎都是在一线工作的设计师,他们各自有非常不同、甚至互相矛盾的设计理念和方法,但有一点是共通的:他们要求你拿出自己“150%”的努力,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设计语言和目标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被逼迫也会被激发,学会自我驱动,不仅要想“怎么把这个产品做出来”,还要不断问自己:“这是不是我能做到的最好?”、“这个设计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?”、“我作为一个设计师,要给世界带来什么?”
你本科是产品设计,硕士寻找的是设计更综合的方向,为什么呢?
小区
从 ACCD 毕业时,我们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设计技法和明确的理念,能够胜任很多行业项目。但也正因如此,我清楚地意识到:申请研究生,其实是另一回事。本科学习更多是“做一个概念产品”;而我现在的目标,是希望产品真的能被做出来,被用户使用,产生实际改变。这就需要更多的合作,跨学科的支持——包括工程、商业、系统思维等等。
所以我申请的研究生项目,明确偏向设计+合作+实现路径的融合。我希望未来不仅是“设计一个能敲响的电子鼓”,而是真的能把它呈现在鼓手面前,让他们敲响那一下、真的感到开心。这是我从 ACCD 出发,走向研究生阶段的原因。我拿到offer的三所学校——宾大、卡内基梅隆和西北大学,都非常契合我未来对设计的期待。
恭喜你拿到心仪大学的offer!你申请的大学都有面试环节吗?他们的面试风格有什么不同吗?
小区
我拿到offer的三所学校——宾大、卡内基梅隆和西北大学,都进行了面试。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宾大和卡梅,风格差异很大,也带给我完全不同的体验。
卡梅的面试不是由本校的设计教授来主导的,而是一个来自教育行业的人士。我查了一下背景,好像是斯坦福毕业,从事教育行业,但并非设计领域的人。他面试时的方式非常像公司面试——问答式,没有互动。他会丢给你一个问题,让你思考一下,然后你就要直接作答,全程没有任何情绪反馈或者交流的空间。整个过程让我感觉很紧张,甚至有点像在做托福口语测试(笑)。而我本身对这种高度结构化的问答场景不太适应,所以发挥得不是很好。
宾大的面试则完全不同。宾大是三场面试,面试官包括项目主任、导师等核心教学人员。他们非常开放,愿意听我聊我个人的经历、兴趣、为什么做这些项目,甚至还聊到了他们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爱好。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,而不是压力测试。因为氛围轻松,我也能很自然地表达自己,比如为什么我设计这个马鞍、电子鼓、旅行滑板箱,我背后的故事、我希望打动的人群。这些分享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热情与真实,他们也很乐意回应我。这种“有来有往”的交流,是我在卡梅面试中完全感受不到的,也是为什么我最后选择去宾大的原因之一。
小区即将去宾大IPD深造
面试如此重要,有什么想对准备申请或面试的同学分享的呢?
小区
真诚。无论是写文书、做作品,还是面试呈现,我都觉得“真诚”特别重要。你做的每一个项目,都要是你发自内心认为值得做的事,这样你才会真正投入、不断优化,而不是被迫推进。这种内驱力是我在 ACCD 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。
同样,在面试里、文书中,保持真诚的表达也会让别人感受到你真实的能量。我印象很深的是,我在卡梅的面试时非常紧张,结果状态不太好;而在宾大的面试,我整个人都放松下来,跟面试官聊得很自然,讲自己的故事、讲我为什么要做这些项目,对方给了很好的反馈,也说感谢我愿意分享。我觉得这种“真实的连接”真的很有力量。
所以我想说的“申校建议”其实也是“做设计的本质”:真诚地表达你是谁,尽全力做出最好的作品。当你真心相信自己做的东西,它就有了打动别人的可能性。
说到底,一篇打动人的文书,不需要华丽辞藻,也不必“显得多厉害”。它只需要展现:你是谁、你为什么做这些设计、你如何走到今天。而当这些回答来自于真实的你,并且是尽了全力的你,它自然就拥有了分量。
透过文书逻辑、面试策略,我们看到了一个设计师如何清晰的思维与真实的表达,走向理想的协作舞台。下一期,我们将继续走进小区的设计世界,聊聊他那些别具一格的作品,以及他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“新元素设计”方法论。敬请期待!
小区同学作品集
一只梨base上海,谐音为“意志力”。——希望每一个学习设计的同学,都有对设计热爱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意志力。🍐是国内最早专注“艺术➕科技”的交互领域平台,针对世界Top20院校,涵盖从申本到博士的全链路国际创新人才培养,和产学研的有温度的长期无私帮助。
11年来,一只梨帮助数百位学员,实现设计梦想。以全球交互No.1的CMU为例:国内数量最多(总数30位+),申请成功率70%以上,人称“卡梅大陆承包商”。
藤校每年都稳定有20个左右案例。宾大IPD全国录取5人,其中4人都出自我们机构。且一只梨在本科申请上都是纽大、伦艺成果以上100%录取。
创始人15年亲自在一线教学,且被上海交大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西安美院等聘任的校外导师。
一只🍐带着无我利他的专注在做教育,不做第一只做唯一。当大部分的教育机构和院校是在追逐Offer为目标的时候,一只梨关注的是职业规划教人找到工作,并且在这里甚至可以找寻人生。
| End |
编辑 | 一只梨
图片 | 官网/一只梨/网络
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设计师本人和所服务企业所有,
未经允许转载挪用,虽远必🐷
发布于:陕西省胜亿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-配资利息计算公式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