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人民咖啡馆”突然搞了个大动作,把自己名字都换了,还连带着门店外观、包装盒和网上头像一起全改了,这事在咖啡圈和社交平台蹦得挺高,让我一下子就被勾起了好奇。
去年我在抖音刷到这家咖啡馆,气质确实挺“有年代感”:搪瓷缸子、红色墙面、黄字招牌、五角星点缀,活脱脱把七八十年代搬进了咖啡厅里。不少人跟风去打卡晒照片,结果品牌这波操作,竟然悄悄埋下了隐患。有意思的是,这家公司原本叫“要潮文化”,听名字就知道想做点时髦的事,不过这年前卫和复古一掺和,有点难“拿捏”。
品牌用“人民”这个词,居然闹得网友和商标局都不干了,连人民日报都表态反对,这可真不是一般的麻烦。大家都知道,“人民”在国内可是跟宪法、政府、集体身份联在一起,属于自带特殊属性的词。咖啡馆用在自己门头,难免让人心里发毛,“卖咖啡的,能不能别碰这种符号?”成了网上一句大实话。
商标局的批文态度也很直接,纯用“人民咖啡馆”通不过,只有加个“前缀”才算合规,于是才出现了“要潮人民咖啡馆”这个新名字。这就像商标局递来一块牌子,企业自己赶紧把红线画清楚。不只是这家咖啡厅,像“人民小酒馆”“人民炸鸡”等,早年也都遇过类似的麻烦。有的悄悄改名,有的干脆消失,敢于出来认错、公开改名,这回倒是少见。
我觉得这个品牌其实挺聪明,看到风向不对就主动转身。他们原本想抓住年轻人的情怀和历史感,一配点复古元素,每天把五角星和搪瓷缸挂在墙上。如果放在展览馆,是致敬历史;摆进咖啡厅,却容易成了符号乱蹭,这种拿捏很难把控,也容易被解读出“消遣政治符号”的味道。
门店外观和招牌都已经换新,说明他们意识到问题,怕的是不仅舆论批评,还得躲避监管和商标驳回的压力。有些事公开承认错误反倒能保住口碑,不像那些悄悄关门或者假装没事的品牌,看着“无声无息”,实际一点都不轻松。
海外市场还在用原来的“人民咖啡馆”名字,这点倒让人感慨魔法打不过地头蛇。海外环境里,“人民”只是一句平常的词,没有我们国内那些特殊历史语境。也应了那句老话,“入乡随俗”,词汇一跨三千公里,味儿就变了。在国内,品牌只要沾边特殊符号,规则多、监管严,企业做事得更加谨慎。
红色元素怎么用不是问题,关键看场合和方式。文创品能玩、历史科普能用、教育活动也能用,但品牌借“人民”来哗众取宠、做营销花招时,公众真的不买账。现在大家对特殊意义词汇越发敏感,谁还敢踩红线?
“要潮人民咖啡馆”的改名折射出,企业只想蹭流量搞创意,却没顾虑品牌背后的深层含义。有些东西不是随便借来玩梗,生意和文化一搅合,舆论很容易炸锅。营销手法得跟时代价值观步调一致,不然就是“浑水摸鱼”,很快就会被舆论纠正。
我看这事其实给打算创业、做品牌营销的人敲了个警钟,名字怎么取、符号怎么用,如果没想清楚背景和规则,很容易踩到“雷区”。生意人都喜欢创新,但创新得有分寸,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被问责、被罚款,甚至被集体吐槽。品牌的核心是内容和态度,花里胡哨的操作一多,反而让消费者看出套路,最终还是要规规矩矩扎根在地气里。
胜亿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-配资利息计算公式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